健康中国传播社 健康中国传播社
首页 > 观察 > 评论

积极促进人民群众健康素养提升

作者:吴敬

时间:2025-08-01 15:13:42 来源:中国政党干部论坛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健康素养促进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人民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近年来,我国将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普及健康知识与技能,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引导居民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监测显示,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2年的8.80%提高到2024年的31.87%,呈稳步提升态势。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在加快、少子化趋势明显、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持续加重;重大传染病疫情风险和生物安全威胁依然存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与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增加的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不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仍较为普遍。应对这些挑战,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广大公众树立科学健康理念,主动学习健康知识与技能,不断提升健康素养,践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有效缓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后医疗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的压力,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加健康幸福的高质量生活。通过提升每个人的健康状况,不断增进全社会健康福祉水平。


一、将提高健康素养水平作为卫生和教育政策的明确目标


健康素养(Health Literacy)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素养是健康的重要决定因素,是群体健康状况一项较强的预测指标,与人群预期寿命、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可有效减少健康不公平,显著降低社会成本;政府应将提高健康素养水平作为卫生和教育政策的一项明确目标。相关研究表明,与健康素养不足人群相比,健康素养高的人群有更强的健康风险意识,健康行为具备率、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卫生服务利用能力更高,慢性病患病率更低,患病后医疗费用更低,疾病转归更好。2016年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发布《2030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上海宣言》,指出“健康素养促进赋权和公平”。健康素养赋权于公民个体,使其能够参与到集体的健康促进行动中;赋权于决策者和投资者,有利于他们采取影响力更大、协同效果更好、更有效地应对健康决定因素的行动;倡导各国充分认识健康素养是健康不可或缺的决定因素,投资于提高健康素养,制订、实施和监测提高所有人健康素养的、贯穿整个教育体系的国家和地方跨部门策略;通过发挥数字技术的潜力,增强公民对自身健康及健康决定因素的控制能力;通过价格政策、透明化信息和清晰的标识,确保消费环境有利于健康选择。


当前,积极推进全民健康素养提升十分重要且迫切。一是从促健康、防疾病的角度看,提高健康素养水平,可增强人们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建立和维持科学运动、合理膳食、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行为习惯,做好自我健康管理,预防、减少疾病发生,改善个人、家庭、社区、城市和国家健康状态。二是从提升医疗服务效率、效益和公平性的角度看,提高健康素养水平,可促进人们对医疗服务的科学认知,更加科学合理地利用医疗资源,促进医患和谐关系构建和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可预防疾病,有效减少不必要的医疗需求,尤其是面对我国老龄化速度快、程度加深等现状,健康素养提升可增加活力老龄人口占比和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人均健康期望寿命,缩减与人均健康期望寿命差值。三是从防范卫生健康风险隐患、增进社会和谐的角度看,提高健康素养水平,在应急状态下可以帮助人们做到科学防护,自觉遵守国家政策,防范、减轻健康领域风险危害;在常态下通过促进人群身心健康,可提升社会生产力,夯实充满活力、和谐的社会治理基础,助力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四是从有利于健康政策制定的角度看,提高健康素养水平,可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科学把握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和风险,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高效的干预策略和措施。五是从促进健康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角度看,在提高健康素养水平的过程中,可显著提升全民健康领域的科学素养水平,进而为健康产业提供更为广泛合理的市场需求、经营环境和发展空间,吸引更多社会和企业资本投入、各领域更多科技人才和专业团队参与,有利于产业创新发展,更好地助力科技创新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要求的落实。


国际上,很多国家和经济体也在开展健康素养促进工作。例如,美国于2010年出台《提升健康素养国家行动计划》(National Action Plan to Improve Health Literacy),提出了提升美国公民健康素养的三大愿景和七大行动。美国《健康国民2010》《健康国民2020》和《健康国民2030》都将健康素养作为明确的工作内容。欧洲于2010年10月成立欧洲健康素养组织,致力于通过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合作,促进欧洲健康素养的普及。该组织呼吁应特别关注提高人群的健康知识水平,降低卫生系统的复杂性,使人们更容易管理自己的健康。欧洲健康素养行动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行动倡议。德国联邦卫生部于2017年制定《健康素养国家行动计划》,提出四大行动领域以及15项具体建议。英国公共卫生署于2015年9月发布《减少健康不平等的地方行动:提高健康素养》报告。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把“良好治理、健康素养、健康场所”作为2030健康促进优先三大工作领域;2021年,在第十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将健康素养纳入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的四大优先发展领域。 


二、我国健康素养促进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健康素养促进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及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出发,顺应人民群众健康新期盼,开启了健康中国建设新征程,强化顶层设计,推动卫生健康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并就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作出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2016年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全民健康素养大幅提高”作为战略目标,要求“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印发,实施健康知识普及等行动。2020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明确“国家建立健康教育制度,保障公民获得健康教育的权利,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各地和卫生健康等部门研究制订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健康素养提升工作落实。例如,在国家层面印发《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7年)》等。


(二)健康素养促进活动广泛开展


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宣传普及健康素养66条作为健康教育服务的重点内容。设立中央补助地方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主要任务是加强健康科普、开展重点疾病、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健康教育,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素养。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推进健康城市、健康县区和各类健康细胞建设中。围绕重点人群、重点健康影响因素(如健康体重、控烟、营养、运动、心理等)、重点疾病,并结合各类卫生健康主题宣传日(月)及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鼓励引导医务人员积极参与,让公众掌握更多健康技能。充分发挥媒体网络平台作用,制作、传播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教育作品。同时,各地各部门、社会力量及基层积极组织开展健康知识技能普及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三)健康素养促进专业技术保障持续加强


2005年,中国健康教育中心获科技部公益基金支持,开展“中国公众健康素养调查与评价体系建立”(2005DIB1J093)课题研究。2008年1月,卫生部发布第3号公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这是世界上第一份界定公民健康素养的政府文件,目的是通过健康教育让公众树立科学的健康理念,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与技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我国重大慢性病、重大传染病和伤害等公共健康问题的发生。该文件2015年完成第一次修订,2024年完成第二次修订。2010年,为了科学评价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构建我国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和20个三级指标。2012年,启动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工作。截至2024年底,已连续13年完成健康素养监测工作。


(四)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


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2年的8.80%提高到2024年的31.87%,呈稳步提升态势(见图1)。2024年,城乡居民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为44.46%,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为34.45%,基本技能素养水平为28.67%。6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安全与急救素养61.29%、科学健康观素养56.27%、健康信息素养44.03%、慢性病防治素养32.77%、基本医疗素养30.16%和传染病防治素养29.26%。


1_副本.jpg

三、我国健康素养促进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健康素养整体水平仍需大幅提升。尽管近年来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以来,健康素养提升幅度明显加快,农村平均年增长速度(12.57%)高于城市(9.88%),城乡差距趋于缩小。但是,公众健康素养整体水平仍然不高,提升空间较大,城乡、地区间的不均衡较为明显(城乡间、地区间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差异分别见图2、图3)。


2_副本.jpg

3_副本.jpg


城乡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仍普遍存在。人们自觉维护和提升自身健康水平的意识和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吸烟、酗酒、缺乏锻炼、不合理膳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仍较为普遍。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30天内饮酒率为28.3%,身体活动不足率为22.3%,平均每天业余静态行为时间为3.2小时。2024年中国成人烟草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现在吸烟率为23.2%。《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中国居民人均每日烹调油摄入量为43.2克,烹调用盐9.3克,6—17岁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经常饮用率为18.9%。《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成年人每天烹调油摄入量为25~30克,摄入食盐量不超过5克;建议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推荐每天摄入糖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膳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突出,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续上升,食用油、食用盐摄入量远高于推荐值,而水果、豆及豆制品、奶类消费量不足。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超过50%,6—17岁的儿童青少年接近20%,6岁以下的儿童达到10%。超重肥胖的形势严峻,城乡各年龄段居民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


健康科普和健康教育存在散、乱、错现象。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11.08亿人,手机网民11.05亿人。互联网上存在海量健康科普信息,但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一些信息违背科学常识、夸大其词;一些信息来源不明,内容缺乏权威性;虚假错误信息和健康谣言、借科普名义营销“带货”等在媒体平台上屡禁不绝。同时,人民群众在健康科普和健康教育服务方面的获得感不强。健康教育优质服务供给不足,服务总体分布不均衡。医疗卫生机构、基层社区提供的健康教育服务尚不能满足患者和公众对健康知识的迫切需求。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尚不健全,师资力量薄弱。健康教育信息发布与传播不规范,缺乏有效监管。


存在以上几个方面问题的原因如下。


对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工作的人民性认识不足。目前健康素养促进服务大多是从供给方完成特定项目任务的角度安排落实,健康科普和健康教育材料只要上网、上墙、印发即可,对群众是否真正获得信息关注较少。站在需求方角度,认真分析群众防疾病、促健康的急需所盼不够,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精准化健康科普和健康教育服务较少。


对提升我国居民健康素养的客观规律把握不够。健康科普和健康教育是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素养的重要措施,但我们对其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存在缺失,现用的不少理论与技术均从西方引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适合中国健康领域治理体系的健康素养促进理论和技术创新严重不足,从健康教育核心信息生成、加工、传播,到健康行为改善和效果评价等全链条中的诸多客观规律性问题尚未得到科学回答。


健康素养促进的统筹规划力度不够。健康素养促进作为公共服务,目前相关工作缺乏统筹。如,供给侧体系缺乏有效统筹,优质资源散乱、缺乏协作、投放不精准,多呈现无序化、碎片化;在引进市场化、社会化服务方面谋划不够;新媒体、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合理运用缺乏规范;现有服务范式、服务结构、服务政策等与健康中国建设要求相比存在差距。


健康素养促进有效落实的能力不够。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体系尚不完善。专业队伍能力不强,专业人才匮乏,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不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服务能力不足。监测、评估评价和监管体系尚未健全。国家健康科普资源库仍在建设中,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开展健康科普的激励机制尚未有效建立。资金投入总体不足,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和技术保障严重不足,缺乏重大科研专项支撑。专业技术规范标准和实用技术工具箱缺乏。


四、多措并举促进人民群众健康素养水平提升


(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系统提升居民健康素养


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上下功夫,把学习成效体现在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上。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健全新时代健康教育制度,全面促进人民群众健康素养水平提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现路径,是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扎实健康根基的具体措施。要采取倡导、协调、赋能的健康促进策略,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参与到健康素养提升工作中,积极宣传推广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持续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教育服务,继续加大优质健康科普产品供给,提升健康科普服务的覆盖面、触达率和有效性,指导、帮助每位居民都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二)做好统筹规划,健全健康素养促进服务体系


一是由国家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牵头研究新时代健康素养促进服务模式、完善服务结构、健全服务政策、实施重大项目等。二是党委领导,政府组织梳理健康素养促进供给侧各组成部分的优势,明确职责分工和任务清单,将供给侧各方服务效能最大化。以国家级医疗卫生机构等“国家队”为主组织生成健康科普和健康教育核心信息,由其他供给方负责信息再加工和传播,由健康教育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支撑和监测评估,卫生健康行政、宣传等部门负责监管等。三是建设全国统一的数字化健康素养促进服务平台,汇聚各方优质服务,实现产品和服务从信息生成、健康传播、行为干预到监测监管、适时更新的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供给侧各方和人民群众提供多元主体协同服务,促进服务提质增效。四是围绕不同场景(如家庭、社区、学校、单位、医院等)、不同人群的健康素养促进服务的需要、目标和重点问题,整合供给侧资源,协同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工具箱和产品。五是积极探索将社会化和市场化服务引入平台,区分处理好公益性服务和有偿性服务,让有效市场助力健康素养促进。


(三)加强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理论创新。加强对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健康素养促进规律研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总结国内实践,创新理论体系,充分体现我国健康素养促进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科学性和专业性。二是管理机制创新完善。


从服务数量、质量、水平、供给方式,筹资、资金投入方向、结构和使用效率,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优化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保障和有偿服务价格形成,全产业链运行监测监管,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激励等方面着手创新机制。三是技术创新。健全服务和管理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学校、医院、社区等开展健康教育的实用工具箱开发和应用推广。加快研发一批适合我国老年人健康素养促进服务和自我(家庭)健康管理需要的产品,助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推进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数字仿真等技术在健康素养促进服务全产业链中的运用。


(四)加大投入力度,强化能力建设


设置国家健康素养促进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将其纳入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十五五”等规划统筹谋划。加大资金投入,优化资金使用效能。吸引社会资本有效注入。加强高校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工作者专业能力培训,强化新技术和新方法应用。积极创建有利于健康素养促进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人文环境。进一步完善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建设,加强专业队伍的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各级专业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技术支撑能力。

审校:李艳

责编:王春丽

【版权提示】健康中国传播社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jkzgcbs@163.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标签:健康中国健康素养健康治理
相关推荐